标题别看岔了,这篇是“探墓笔记”,不是“盗墓笔记”。前几年自己开车去过一趟清西陵,偌大的陵区,长得都差不多的陵墓,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门道,只记得已近黄昏的阳光照在无人的广场上,几只乌鸦从松林中惊起,大叫着飞走了。这次有清西陵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带队,真的是收获颇多,所谓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 道”,原来每座陵都有自己的特点,也都有自己的故事,觉得挺有意思,于是便撰写下这篇探墓笔记。
大清朝共有三处陵寝,一处在关外沈阳,两处在河北,即清西陵和清东陵。清西陵是雍正皇帝开辟的,此前的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都埋葬在清东陵,那何以雍正皇帝非要另辟西陵呢?据野史记载,雍正改诏篡位,杀父逼母,弑兄屠弟,所以死后不敢与他的祖父和父亲葬在一起,故远离祖先另辟陵区。而在史书记载中,则用了个清东陵风水不够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。在清西陵185年的历史中,安葬了4位皇帝、9位皇后、57位嫔妃等共计80人。
首度探秘甄嬛墓
《甄嬛传》都看过吧?对,就是那位雍正皇帝的妃子、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,她的陵墓泰东陵是西陵当中建得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也是所有清代皇后陵寝建筑当中最标准规格的皇后陵寝。目前仍然处于修缮当中,估计还要过个一年半载才能对公众开放,这次能获准进入,算是首次探秘。
按照清代的陵寝制度,凡是死于皇帝之后的皇后,要单独修建陵寝。乾隆皇帝花了40年的时间,在距离雍正皇帝的泰陵以东1.5公里的地方,为母亲修建了这座泰东陵,正南前方的神道与泰陵主神道相连,这也是唯一一座与皇帝陵寝主神道相连的皇后陵寝。
穿过陵寝门,是方城和明楼。
穿过大红门就算真正进入陵区了,神道上第一座大型的单体建筑是圣德神功碑亭,俗称大碑楼,里面是记录皇帝一生功德的石碑。在大碑楼广场的四角矗立着4根华表,两个面南,两个面北,向南的两个寓意“望君出”,意思是让祭陵的皇帝不要沉溺于哀伤之中;向北的两个寓意“望君归”,意思是让皇帝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先,要常来祭祀。
隆恩殿之后便是方城和明楼。清西陵之中,只有光绪皇帝的崇陵地宫因为被盗而被打开了,其余皇陵的地宫都不曾打开,所以留下了一个泰陵地宫中的雍正是否是金头的不解之谜。在民间流传着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砍头而死,遂铸了金头入葬,是真是假,只有当泰陵地宫被打开的那天才能大白于天下了。正是因为这些民间传说,为这些历史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这也是游览这些地方的有趣之处。
祭祀大典玩穿越
在泰陵,我们还欣赏到了两场不同的表演,一场是皇帝祭陵,一场是摆字龙灯。皇帝祭陵表演再现了过去皇帝到陵寝祭拜的盛大场面,演员就是附近的村民。现在每周六上午都会举行这样的表演,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踩着点儿来看看,绝对穿越。(夏季气温太高,表演会暂停)
昂贵的金丝楠木大殿
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,道光皇帝想用个人的节俭改变整个社会风气,却只是徒增了一些笑谈而已。比如道光节俭到衣服经常打补丁,但就是一个小小的补丁,内务府的服务成本是四两银子,比市面上买几件新衣裳还贵,更离奇的是,最贵的补丁花费高达1000两银子。满朝文武官员只得向皇帝看齐,都穿一些破旧的衣服上朝,以至于京城二手衣裳比崭新的衣裳还贵。
割了地赔了款的道光皇帝按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立功德碑,就变相给自己立了功德牌坊,并留下不再建功德碑楼的遗谕。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掩耳盗铃吧。
最独特之处在于没有一般形制的明楼,宝顶就突出在外,围绕宝顶的围墙具有回音壁的效果,站在宝顶前神道的第七块石头上说话,就会得到如同扩音喇叭的效果。而宝顶的围墙具有传音效果,站在一侧小声说话,另外一侧的人能清晰的听到。